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門診時間
閱讀時間: 7 分鐘
「學長,你會不會覺得生活有點無趣?」
學弟突然有次閒聊途中跟我提到這個問題。我相信這是每個在職場久的人都多少會碰到的感受。長時間在一個環境當中並不符合一些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我們在滿足基本層面的飲食跟安全保障需求後,「意義」與「自由」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渴望追求的兩個核心價值。
「會覺得生活無聊、或無趣,很可能是心中某些『渴望』沒有被滿足。」
「但我們人多半只活也只記得這一生呀。」
我很感謝上天給了我很難得的好奇心跟思考分析的能力。一個引起我興趣的主題(不論人事物)給我一段時間、我可以很投入我自己去瞭解、自得其樂之後、把我知道的,盡可能化成白話文跟周圍的人分享。
無聊、無趣從來不曾在我生命當中出現。只是過去偶爾會覺得疲累,因為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還沒完成。(但我知道自己在路上)
生命當中的火花,有點燃、有綻放,生活就會是明亮的
從2020之前在那魯灣滑雪團認識的大丁、百能、Cindy 教練身上(他們的本業都不是滑雪、但滑雪是他們的一項熱情),可以感受他們在本業上的光彩。最近也跟10年老友 Jon 對話,他因為「統御」課程的訓練,也來提醒我關於我生命當中的「火花」(spark)。
生活當中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想到或講得的就會讓周圍覺得耀眼的、讓自己感受到動力的。
這就是我們生命當中的「火花」。
生命、生活在自己還能把握的時候,不要讓時間白白一天過一天。
我們內在有一些過往累積的,是可以產生出「價值」的。把它發揮出來。
生命從來都不曾局限我們,是我們自己限制住我們。
上天在我們人生旅途當中給了我們我們有一天會用到的東西,只是隨著時間,我們的體力、腦力都會衰退。如果我們的心靈與見識、經歷沒有隨之成長,那就很可惜上天給我們的寶藏了。
當用心去看,會發現精彩的人,如同你我原先都是在一份工作上完成了一些什麼。然後把那段經歷學到的、感受到的,在往後其他部分做運用。
覺得沒有動力的原因,真的可能是生活太忙。沒有空閒的時間。如果是這樣,那或許就是「我們的內心」再告訴我們自己,要放慢步調去創造什麼了。
如果我們創造出什麼,哪怕是微小的、像我現在在寫而你在閱讀的這份文章,對於我自己(創作者)本身來說,若干年後回來看,也是有正面能量的。
2019 疫情之前內心的對話
在2019年3月,當時我在義大麻醉部協助麻醉各科病人跟疼痛門診業務,突然有一天浮現這句話:「如果明後天我生命中突然有個轉折:也許罹患某個疾病、也許在世上所剩的時間不多。我滿意我現在的狀態嗎?」
麻醉工作經歷與疼痛照護從當住院醫師開始計算,我一天平均 8 個病人,52週,一週上5天,就算 2000個好了,這樣下來也超過 1 萬個病人,雖然這些人不一定每個都知道我。但其實這社會上有很多跟我一樣就是盡心做好工作該做的事的人。
感恩當時林真福部長的賞賜與機會,給了我一段時間調適步調。幾個月後我還是知道我內心的一塊沒法滿足。下班到家的疲累讓我沒多餘心力去學習跟創造。我決定離開。休息一段時間。那時候也感謝光雄長安醫院劉騰翔院長照顧。
之後來到 2011年那時候剛畢業有跟診學習的「雅得麗生活診所」從事減重。
與其讓病人冒著體重過重的風險麻醉、同時我們額外對病人所做的,有些外科醫師跟病人也無法理解跟明白,不如來到前端去進行「對自我健康與體重比較重視」的族群做體重管理推廣。表面上看來收入與穩定似乎不比過往在大醫院,但我內心也很感恩遇見現在的 boss 跟當時年輕時候所接觸的機會。
如果沒有疫情,或許 2 年前也就到海外幾個想去的國家走一段時間。
這幾年發現的幾個創造者
也就在 2019 的 10 月,看到「傑利帶路」傑利哥在差不多我這個年紀的時候打在他網誌上的分享。當時他的人生閱歷比我豐富許多,也類似我上面的感觸。而他也順著內心的目標,走到今日。他臉書或網頁的分享,也看見他不時散發出的正能量。我們也兩次通話聊了關於滑雪、還有傑利哥的經驗分享。
也在 2020 到 2021 這段時間,我自己的網頁文章都持續有產出。(雖然可能現在閱讀文字的人感覺減少了)
醫療領域像綠角學長、蔡依橙校長、clerk路障筆記繪畫的學妹,都是在原先的本業當中額外去創造一些自己喜歡的、而後有些在生活當中也帶給他們其他收入跟分享喜悅的東西。「尋找,就尋見。」儘管我們做的事情或許不同傳統職涯,但職涯發展的重點,一直都是在我們過往累積的「技能」與「接觸到的良師益友」。
還有當年去學「西餐丙級」考照認識的中醫師朋友打勾,除了在恩泉中醫看診業務之外,也是我眼中利用閒暇研究「露營」跟相關器具準備美學跟功能兼具的「達人」。
現在門診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看診之餘也有 3 到 5 分鐘可以話家常。還有當兵當時在青年旅館背包41認識的「劉姐」、大學同學 Eric、肇興也都在傳統臨床醫學之外的角色走出自己的路(在路迦生醫、皮智AI等公司),還有小學同學佳儀夫妻自己經營的公司芙姵爾、高中同學國偉經營的愛豐iflow健康概念館,他們都是我畢業多年後還可以持續交流的好朋友。我從他們那邊請教的經驗比較多,也從他們的對話了解不同經營部分做的細節。感謝他們。
也發現線上健康平台HEHO健康,跟幾篇文章的合作。
上面都是踏出一步後,其他的問題或者機緣隨之而來。每個人都是摸著自己的石頭走過河的。
2021 持續研究體重跟營養,發現到腸道菌相關議題,好奇國內益生菌的生產品質與產線。上網搜尋資料後跟「營養師輕食」江欣樺營養師聯絡。他親切的態度與對產品送審的堅持,在品質上有一定的要求,讓我有這個機緣跟他成為朋友,也參與兩集「阿江悄悄話」 podcast 的聊天話題。後來我加入「台灣微菌聯盟」與「醫療生技展」,發現台灣許多研究其實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只是有的「產學合作」的環節還沒建立。在這些領域的朋友談的話題與關注的點,是與在醫院工作學長姐學弟妹很不同的面向。
知道這些、研究這些、同時在門診面對各行各業的人可以 3 - 5 分鐘話家常,我很感恩目前的一切。
我認為人生感到滿足的是:持續一生每天醒來都有目標、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有良師益友相處、然後可以就知道的、手邊有的資源去做一些事情。就像前面提到另個多年好友 Jon,提到的「spark」(火花),他認為聆聽朋友在做的事,或者朋友感興趣的事,而讓他覺得神奇的、驚訝的,會讓他感受到 refreshed(換然一新),他真誠地期待朋友可以做出一些朋友內心想要的東西。
尋找的過程,就會把周圍適合自己的人再一次的聚集起來。但主軸還是在「自己」。
敲門,才會有人為我們開門。
除了良師益友之外的書本資源(及有些書中有的網路資源)
所需要的準備與資源,書本網路現在也應有盡有。「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我高中看完迄今受用的書。一本「工具書」絕少需要完整讀完,但每讀一段,都要給我們自己一個行動的目標。一個主題,大量的找一兩本書了解核心架構。其他的書本都是我們在想去的方向上,會找到的。
有的時候書中會穿插一些其他資料的線索。「就業的終結」提到的不同的環境架構、90 天的行動計畫,與「自創思維」、「下班後的黃金 8 小時」都鼓勵在自我可以掌控的時間當中去把「有興趣的事物」好好研究、進而跟大家分享。
然後從這些書當中會發現原來世界有跟自己類似想法的人不少。我們有很多「群體」可以討論可以合作。
Education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塞一些東西進來給自己。而是在過程當中讓我們自己知道:所要去的路、以及這條路上需要什麼資源、自己原來這個時候是想去做些什麼,發掘自我內在然後怎麼整合資源去實現的過程。
當無聊或者無趣的感受出現的時候,或許表示我們需要些時間空間去尋找、或確認自己的「spark」。
願這篇文章,可以給收看的你/妳一些前進的力量 ❤️❤️❤️。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更多專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