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
閱讀時間: 5 分鐘
總體經濟我自己認為有四個數據蠻重要的:貨幣供給額增加率、非農就業人口(年增率、年增人數)、非農就業人口(月增率、月增人數)、跟利率。(利率可以看殖利率曲線,也可以看聯準會是否升息的聲明 FOMC會議)第一次看到上面這些,可能有點複雜。不急,一週會慢慢講一些。
首先要知道我們觀察的數據跟指標有的時候是有一些前後相關性的。比如我們健康 >> 感冒生病 >> 用藥、看醫生 >> 恢復健康。經濟上也有領先指標變化 >> 同時指標變化 >> 落後指標變化 >> 領先指標變化這樣的循環。
我自己不是專業投資人、所以就列出下面幾項。(其中我觀察總體經濟是要知道股票市場的可能變化,所以我把股票指數放到「同時指標」這項,在很多國家觀察景氣循環,都是把股票指數放在領先指標這項)
但是其實貨幣供給額、非農就業人口變化多半時候都領先股價指數的變化。所以這是我調整的原因。
這篇文章主要先來說「貨幣供給」。
如果把經濟比喻成一台汽車,貨幣供給,就是這輛車的動力來源,可以是汽油柴油、也可以是電力。
貨幣供給額增加—> 鼓勵投資、生產、消費—> 帶動GDP成長。
當貨幣供給(通貨)變多的時候,拿到這些通貨的我們一般會有下面的選擇:
- 找比較高的報酬標的存起來
- 繼續去生產或服務
- 去消費買東西
我們會選擇哪一個?1、2、還是 3 ?
不論哪一種,都有可能在之後讓 GDP 增加。
但如果貨幣供給增加一段時間後,GDP卻沒有相對應的成長,當貨幣供給額減少後,一些資產價格回到供給前的狀態,但造成原先高價購入持有者的損失,這就是所謂的「泡沫」。
為什麼貨幣供給的突然增加不繼續下去呢?因為持續性大幅度的貨幣供給、造成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物價上升)容易會增加之後泡沫破裂的風險。
在利率低的時候,因為調控利率來影響市場上貨幣流動的速度(貨幣政策)已經來不及。2008次級房貸、2019 COVID-19 市場上需要一筆多的資金來應付可能市場上的流動危機,因此大量的貨幣在市場上透過政府債券、公司債等等的轉換來到市場上。(這就是量化寬鬆)
所以在經濟衰退轉到復甦跟擴張時期的量化寬鬆後,都會讓股票、債券、房地產等價格上升。在平時,可以透過「貨幣供給額」了解目前市場上的流動性。
一般來說,當貨幣供給額增加,各式資產比較有上漲空間,當貨幣供給額減少,表示市場目前流動的資金減少,可以預期資產的上漲空間有限。
也有人會看貨幣供給增加率來判斷股市進出的時間點。但兩者間沒有絕對性。
像下面這張圖:是美國M1, M2 年增率、M2供給量、跟 S&P 500的歷史走勢。雖然沒有絕對,但歷史上美國M2供給量跟 S&P 500 緩步走勢向上。但M2年增率與 S&P 500看來就沒有什麼明確關係。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Yanbo自製圖表 |
閱讀總體經濟數據跟我們在判讀病人數據檢查有點類似,有時候一個數據異常不一定有問題,也有可能身體有些變化了,抽血數據還好。我們需要搭配其他 x 光、電腦斷層、超音波檢查來確認問題。所以我們也才需要從不同的經濟指標來判斷目前的景氣狀況。
(當然,也可以選擇固定定期定額的佛系ETF投資法,就不用管這麼多數據了XD)
一張是美國股市總市值/ M2 供給量,過去在 2000 年科技泡沫的時候曾經有達到 3 倍,表示資金集中在股市。到2021-07,統計數據是2.23。這也需要目前投資朋友再注意後續,資金是否過度集中在股市問題。
數據資料哪裡查? Google、財經M平方、Stock-AI
相關閱讀
推薦延伸閱讀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