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益生菌系列文章4] 新生兒、小孩在一些疾病或症狀可以補充益生菌嗎?

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 @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

閱讀時間:7 - 10 分鐘

 

這是不容易寫的問題:耽擱了一些時間是因為論文跟內容確實不少,不好意思^^a。臨床實證著名資料庫 Cochrane 17篇相關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論文:益生菌針對一些疾病或症狀作為治療跟預防有沒有效果,它們都沒有給予肯定的結論。(以目前參考論文的菌株、給予劑量、給予時間未有明確清楚的界定、以「證據等級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作結)

 

就是看了等於沒看...(誤)

 

我自己個人意見:往往醫學都是比較保守,所以醫學上會背書的都是當下幾乎確定的事實。


臨床幾年的經驗,如果針對一個「醫學問題」還在研究當中。往往都是一些零星醫學報告先發表、接著多篇雙盲或是多盲臨床研究會發表:有的結果有效、有的沒效,最後由系統性回顧跟統合分析來統合雙盲、多盲臨床研究、經過統計分析來判斷目前的結論 

 

之所以沒有明確結論:表示有研究有效有的研究好像看起來效果不明顯以及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劑量跟給予時間還沒確定所以是否使用益生菌來針對目前有論文佐證腸道菌對個體過敏、肥胖、氣喘、阿茲海默、自閉症孩童等相關疾病症狀的輔助治療,主要決定還是在我們自己


益生菌在美國多半是列入為保健食品、多半沒有經過 FDA 等審核。而醫療上使用的益生菌,就需要針對明確菌株、使用劑量跟給予時間做清楚的統一並且比較嚴格的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上面 Cochrane 實證資料庫目前難給予結論的原因。

 

如果像 Cochrane 實證資料庫指出益生菌的介入預防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說明效果。那我們一般人是採用益生菌來保養還是不採用呢?

 

 

如果是我自己或周邊的家人:我會考慮目前使用益生菌有沒有明確的副作用?哪些族群要小心?目前有哪些國家醫療單位或者醫學會有正式聲明或是參考指引?或者在著名期刊像是:「BMJ 英國醫學雜誌」、「Nature 自然」、「NEJM 新英格蘭期刊」、「Lancet 刺胳針」、「Science 科學」有沒有已經有哪些給予方向的文章發表。(不論有效或沒效)

 

這樣比較可以在「新知識、新應用」的大海中有個指引的方向。

 

先講結論:目前世界各國多數都還沒有在正常嬰幼兒益生菌使用的參考指引(有些臨床研究有做出效益、但有些研究認為證據尚不足)。但整體來說使用「益生菌」是安全的。只有歐洲兒科協會有提出小心某些「腸球菌」的使用:因為有可能傳遞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增強有害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不宜使用

 

在下列特殊族群:「先天性免疫問題」、「發炎性腸道」、「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短腸症候群」的嬰幼兒應該謹慎注意使用、並與專科醫師討論。

 



我們已經知道沒有人的腸道菌基因是完全一樣的。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有比較哪些多菌株合併的腸道菌對我們人體有促進健康的好處、也有單一提出某個菌株來看看這個菌株的臨床效果來申請專利這兩個方向。

 

之前有些專家學者認為 3 歲後的腸道菌相不容易改變。加上 [益生菌系列文章3] 腸道微生物基因群像(Gut Microbiome)是怎麼形成的?與我們哪些疾病相關提過的一些小老鼠實驗:肯定小鼠早期腸道菌相跟神經、免疫系統發育的觀點,推及到我們人類嬰幼兒早期腸道菌種多樣性的重要。科學上也已經有多篇論文討論自閉症兒童、過敏兒童與腸道菌相多樣性的關係。

 

所以如果剖腹產的孩子跟自然產的孩子起始腸道菌相有所不同,早期補充益生菌對改變菌相有幫助嗎?為什麼會有幫助?又如果補充的話建議補充多久?

 

來看看一個經典 2009年的這份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暫譯:過敏跟臨床免疫學期刊,Impact Factor: 10 -15,表示被引用權重滿高的期刊,有一定影響力)

 

這個研究收集 1223 位孕媽咪跟她之後生下來的新生兒,這些新生兒的父母其中之一有過敏體質。實驗組:從孕媽咪 35 周到出生前就開始給媽咪補充益生菌,在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補充益生菌到 6 個月,來看這樣做多年後會不會可以預防這些小孩 5 歲內產生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的發病率?



Probiotics prevent IgE-associated allergy until age 5 years in cesarean-delivered children but not in the total cohort. Mikael Kuitunen, Kaarina Kukkonen, Kaisu Juntunen-Backman, …, & Erkki Savilahti.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 Feb;123(2):335-41. doi: 10.1016/j.jaci.2008.11.019. Epub 2009 Jan 8.

 

初始研究沒有做出差異。但另外發現上面提到的這些疾病如果小孩是經由剖腹產出生的,統計上有差別。(發病比率對照組跟益生菌補充組是 40.5 % 24.3 %,信賴區間 0.23 % 0.96 %p = 0.035

 

也就是如果父母之一有過敏體質、跟小孩是剖腹產出生,從媽媽 35 周到寶寶出生後6個月都給予 Bifidobacterium breve Bb99 ( 短雙岐桿菌 2*108 CFU )Propionibacterium freundenreichii subs  shermanii JS ( 費氏丙酸桿菌 2*109 CFU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c705 ( 鼠李糖乳桿菌 5*109 CFU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 鼠李糖桿菌 5*109 CFU ),五歲內上述三種疾病的發病率,有補充益生菌的約會降低一半。

 

所以單從這篇論文來看,似乎在剖腹產父母雙方有過敏性體質的新生兒搭配母乳並給予益生菌6個月、在5歲內有助於降低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其他針對過敏相關的雙盲、多盲性研究與採用菌株,會在之後整理。


(醫學上向來比較保守。有上面有效的論文、也有一些差異不明顯、還有在一些族群益生菌使用上的風險。如果針對自己的孩子有打算使用益生菌,我建議爸媽們可以參考我所寫的內容、跟小兒專科醫師討論再決定。本文會列出一些我個人已知的資料與彙整的看法,並不能作為實際的醫療建議

 

那為什麼上面這個研究補充益生菌會做出 5 歲內過敏性疾病發生有差異的結果呢?有其他理論基礎嗎?來看看我們一生腸道菌相的發展與動態平衡


2012 Nature(自然)期刊有繪出一個圖,表示我們人類腸道菌相的改變過程。人在小時候跟年長時候腸道菌叢的多樣性會比我們其他時期來得低一些。經過一開始良好的母體腸道菌、自然產、哺喂母乳、健康均衡的飲食,會讓我們發育成健康穩定多樣性狀態的腸道菌相。

 

這種穩定狀態其實不容易改變。(這也來自一些研究論文發現:在小孩 3-5 歲之後、他們的腸道菌相大致呈現穩定狀態)

 


多樣性穩定的腸道菌相本身就有能力可以抵抗一些短期的小干擾:像是短期的飲食改變。即使有一些暫時改變,也大多可以回到先前穩定的腸道菌相。(圖右上到左下後再回到右上

 

不過如果是比較大程度的干擾:像是廣效性抗生素的使用。還有長期下來發炎反應、飲食、以及重複性的抗生素給予,即使一些小狀態的干擾,有可能會讓腸道菌相產生不同低多樣性的穩定態。圖左下到圖中下

 

拿庭院的草皮來比喻。

 

剛出生的人體腸道,就像我們正要在自家庭院培育一塊健康的草皮(腸道菌相)。有多種草會在這邊生成、也彼此競爭。但一旦新的庭院長滿了草、我們除了需要定時除草外,這個庭院的草皮狀態大致是穩定的。偶爾狗狗或貓貓來挖草、或者我們想要挖一塊地來種新的植物、並不一定會大幅改變這裡的草皮狀態。

 

但如果我們用了除草劑(抗生素)、或是有段時間沒有澆水、施肥(腸道感染、飲食習慣改變、壓力、發炎反應等等),對這塊草皮造成大幅度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就很有可能會使得一些雜草生成、進而形成新的草皮生態。

 

而新的草皮生態,一旦形成穩定狀態,也不容易改變。那我們可以怎麼恢復原先我們培育的健康草皮(腸道菌相)呢?

 

透過購入一些新的好的種子(益生菌 Probiotics)、一些好的肥料(益菌生、益生元 Prebiotics)、甚至必要的時候直接購買一些健康的草皮來移植(腸道菌移植 Bacteriotherapy) 或許是可以採用的方法。但目前我們不確定哪個比較適宜。


小結

 

所以國外有醫師科學家提倡在一些早期腸道菌多樣性可能較低的族群(例:剖腹產新生兒)補充益生菌,就像在草皮發育早期多給一些好的種子。以及在服用廣效性抗生素的期間與之後、腸道感染、高碳水化合物、睡眠不足、等長期壓力的情況下,可以衡量自己身體狀況考慮補充益生菌。


最後來看看2018 Acta Paediatrica 期刊 ( IF 2.29 ) 過去發表歐洲兒科協會(European pediatric Association)在新生兒及小孩關於益生菌使用建議的指引


肯定鼠李糖乳桿菌(又稱雷曼氏乳桿菌)LGG布拉酵母菌 S. boulardii 羅伊氏乳酸桿菌L. reuteri DSM 17938在一些疾病的效果。「🌟」是比較多論文支持可以補充益生菌輔助的疾病與症狀。

 




相關閱讀

[益生菌系列文章1] 從黃柑蟻防治水果蟲害來看益生菌跟我們人身體健康有什麼關係呢?淺談營養功能醫學

[益生菌系列文章2] WHY WE ARE WHAT WE EAT? 為什麼我們「吃的」決定我們「是什麼」?

[益生菌系列文章3] 腸道微生物基因群像(Gut Microbiome)是怎麼形成的?與我們哪些疾病相關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陳彥伯醫師@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門診時間

 

關於陳彥伯醫師

 

陳彥伯醫師的臉書粉絲專頁

 

推薦延伸閱讀

腸道、大腦、腸道菌(博客來連結)

益生菌2.0大未來(博客來連結)

我們只有10%是人類(博客來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