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 @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
閱讀時間: 5 分鐘
本文授權刊登於 2021.09.04 如何維持「身心靈健康」?養生可以這樣做 - Heho健康
奧運剛落幕,2021(原2020)的東京奧運,我們台灣選手有舉目共睹的耀眼表現。不論有沒有拿到獎牌,大家都看到優秀運動員的身心狀態,比如19歲的林昀儒展現的球風跟穩重的話語。身體跟心理絕對是互相影響的。
健康的面相其實不是只有我們以前認知的:生病去看醫生這個單一選項。
在急性症狀:比如說闌尾炎、盲腸炎、車禍骨折、身體其他地方感染。醫院等醫療機構絕對是很重要療癒疾病的一環。但是其他的一些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疼痛等等,這些如果已經慢性多年、進入醫院或門診藥物控制還是必要的,只是可能不容易完全康復。甚至到比較嚴重的「癌症」、也需要多重的整合治療:化療、手術、放射線治療、中醫、營養、免疫細胞、標靶等等。
西醫治療醫療能力有極限的慢性病、癌症,目前越來越多醫療人員提倡:怎麼在早期沒有症狀或者輕微的時候(在「亞健康」狀態及早介入),甚至更早在健康時可以做哪些來維持「健康的身心靈」,對自己跟社會整體都是有好處的。
簡單說:完全把健康交給醫師,有點類似完全把錢交給理財顧問,醫師跟理財專員再厲害,也沒有辦法把所有客戶的細節都確認完整。自己的健康、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也是有些自己掌控的部分。
上面的圖表:可以讓大家自我檢視一下自己目前「身」、「心」、「靈」三種面向的健康狀態。
身體面向的健康
先不說環境物質,我們吃進來的東西,可想而知會直接對我們體內會造成影響。不是只有在營養方面的不均衡可能導致肥胖,進而造成胰島素抗性、產生三高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之外。飲食的料理方式?人工合成調味劑?油炸物次數?用什麼方式製作的醃製物?都有研究指出這些都可能與體內自由基的生成、進而影響到基因變異或者我們人體免疫方面的分子調控有關。
我自己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才熬夜值班或者壓力太大,都會感受到腸胃還有右上腹的不舒服。就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奇怪感覺,做了健康檢查,都正常。腸胃科醫師的朋友建議我這可能是有形無形的壓力,建議他可以紓壓或者找中醫調理一下。
我在調整作息跟服用中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有改善。中醫師朋友也提醒我在日常作息跟飲食的注意事項。以中醫師觀點,一些功能症狀的出現如果沒有處理,一段時間可能就會產生實質病變,這也是從「亞健康」進入到「疾病」狀態的過程。
過30歲之後,我們的體力多少衰退,我建議,可以在35歲上下做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針對一些有家族性疾病或者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等早期發現治癒率高的癌症,也應配合國民健康署建議做早期篩檢。除了規律的運動跟良好作息習慣,一些瑜伽、太極、氣功過去偏向「養生」的也可以趁年輕的時候學習。太極對健康的好處也有論文佐證 [1]。
心理面向的健康
我們周圍心理方面疾病的患者比例似乎也有所增加。除了大家知道憂鬱症、強迫症等等需要身心科醫師藥物介入治療之外,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來自內在跟外在的壓力。
面對這些壓力,有沒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到的、讓自己心理壓力消除的充電方式?像是早起自我的對話跟正向鼓勵、聆聽令人產生好能量的音樂、讓自己開心的一些活動。當然跟親朋好友一起聚會可以讓自己充電,只是碰到沮喪挫折時、親朋好友不一定都在身邊或有空,所以自己的「療癒、鼓勵」也是很重要的。要先懂得照顧自己。
另外有時候我們不見得做錯或做不好什麼,但是外來的一些刺激或反應也會影響到自己。這些「卡住」的點,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壓力或日後的「憂鬱」,進而造成身體免疫方面的影響或癌症 [2,3]。
在台灣目前身心科診所相當普及,有些診所有合作的心理諮商師。坊間也有芳香療法、藝術治療等。有時候跟親朋好友傾訴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盲點、但是親朋好友畢竟跟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受的訓練還是不同,有些需要人引導的、嘗試的一些方法還是只有「專業人員」可以給。
相關連結:心理諮商師協會(可以尋求一些幫助跟心理諮商師訊息)
況且一個反覆卡住的問題,找親朋好友傾訴或倒垃圾,久了對對方跟自己都沒有好處。這時候借重「心理諮商師」、搭配「芳療」或「藝術治療」等等自己感受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有需要時搭配身心科醫師的藥物與治療計劃,可以幫助脫離憂鬱狀態後避免復發。
靈性面向的健康
這部分除了直覺聯想到的「信仰」之外,陳醫師個人認為還有「感知」:包含對自己內在跟對外在。我們能不能「察覺」自己目前的身體跟心理狀態,做出必要調整?能不能感受到某位我們日常相處的人的身心狀態?
面對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我們可以怎麼調適來面對?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我們周圍有沒有其他有智慧的長輩或支持,可以幫助我們體認到這部分?讓自己在心理平靜的狀態下、讓身體有力量在一些情況下依然做我們該做的。
結論
健康不是單一面向,「身心靈」彼此會互相影響,在沒有症狀或「亞健康」的狀態,我們還是要確認一些項目來維持自己的「健康」。之後也會有針對這三面向的近一步說明跟做法。
陳彥伯醫師@高雄雅得麗生活診所門診時間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References 參考資料:
1. An evidence map of the effect of Tai Chi on health outcomes. Michele R. Solloway, Stephanie L. Taylor, Paul G. Shekelle, ..., & Susanne Hempel. Syst Rev. 2016; 5: 126. doi: 10.1186/s13643-016-0300-y
2. Stress and depression-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ancer. Edna Maria Vissoci Reiche, Helena Kaminami Morimoto, Sandra Morimoto Vargas Nunes. Int Rev Psychiatry. 2005 Dec;17(6):515-27. doi: 10.1080/02646830500382102.
3. Stress, depression, the immune system, and cancer. Edna Maria Vissoci Reiche, Sandra Odebrecht Vargas Nunes, & Helena Kaminami Morimoto. Lancet Oncol. 2004 Oct;5(10):617-25. doi: 10.1016/S1470-2045(04)0159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