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5-7 分鐘
總是在計算熱量,不知道一天吃有沒有超過營養師建議的熱量嗎?這個 Fatsecret app可以幫我們提醒自己(介紹 Fatsecret 的文章)。不過其實關於吃多吃少怎麼量測這件事,我們天生就有一個很好的工具,我們的拳頭。一般來說,自己的拳頭相當於自己進食量的「一份」。
前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醫師,也是我母校陽明大學的老學長,他這本「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我覺得寫得很好。因為他的觀念正確而且容易實行。
而以一個拳頭👊當成一份,來計算碳水化合物(澱粉)、蛋白質、青菜(纖維素、礦物質)的量其實也是診所在衛教實行多年的方式。
宋醫師這本書的封面跟建議的食物分類 |
一般減重診所或減重課程,營養師都會提出一個大致一天建議攝食的各營養素量:幾份澱粉、幾份蛋白質、幾份蔬菜水果。宋醫師的「211減重餐盤」,我個人認為很適合用在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如果是白天的上班族,建議用在午餐。(俗諺那句: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也是符合健康的養身法)
「211」的意思是午餐這餐,我們就 1 份蛋白質、 1 份澱粉、 2 份蔬菜。[1] 水果屬於蔬菜這裡,而我個人認為不要超過兩份蔬菜的1/3。(也就是約2/3個自己拳頭份量)因為水果固然有些微量營養素,不過其實也伴隨很高的果糖,在女生體脂率高於40%以及男生體脂率高於30%的族群來說,我會建議減少。如果真的是很喜歡吃水果的人,也希望在減重過程中以芭樂、蘋果、綠色奇異果為主。
如果可以,當然「211」可以適用一天三餐。不過通常我們台灣人飲食,一般早餐都吃得比較少,而晚餐有些人不吃澱粉。所以最適用的就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那餐午餐。至於應該要補足的澱粉、青菜、蛋白質等,就是可以在早、晚餐或者下午茶,去做調整。
這樣的飲食習慣,可以持久。
我很喜歡宋醫師在書中 part 3 食物密碼:食物與身體的對話這個章節。讓我想起自己在「低碳飲食」這本書看到關於我們人類飲食習慣的改變、還有BBC有次分享到從二次戰後的零食製造。(關於「低碳飲食」這本書的介紹,請看這)
因為我們的生產技術進步,穀物、肉類其實在發達國家的產量超乎需要的量,進而衍伸出玉米糖漿、洋芋片這些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再製食品。雖然解決過量生產問題,也產生新的食品加工業跟工作機會,但是長久下來,這些熱量不低的食品,也很可能是讓我們體重慢慢增加很難戒除的一個原因。
宋醫師也在這章節列出「糖分」、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跟植化素分別對基因表現的影響,其中他也提到「糖癮」。糖可能會刺激我們想要去攝取糖的「衝動」,而在壓力大的時候,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類餐飲也常給我們一種紓壓的感覺。(這其實可以從神經細胞生理的角度來解釋)
我從David A. Wiss等人在 2018 年 Front Psychiatry 期刊發表的一份回顧研究 review article [2](這個期刊的Impact factor有3分多,也表示期刊文章有一定的被引用度跟重要性),他們定義關於「上癮」的診斷標準 criteria 還有舉一個動物實驗比照老鼠控制糖水、跟固定補充糖水組,在21天的時候比照兩組21天的糖水食用量,分別是 6 c.c 跟 12 c.c. ,補充糖水組是控制組的兩倍[3]等等來提醒我們關於「糖癮」是存在的。
我們吃東西,產生甜的感覺是來自澱粉轉換的麥芽糖、水果轉換的果糖、還是有加工後的蔗糖或其他代糖?雖然可能改變飲食一開始可能困難,就像上面說的,我們身體會有想要去攝取的「癮頭」。但熬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身體自然就不會想去吃一些對我們身體沒有幫助的食物。
以前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忙起來,也常常是一杯珍奶簡單墊胃,結果後來爆發食安問題、甚至有毒澱粉,就乾脆不喝了,然後就這樣一直到現在。也真的、身體就自然而然不會想去喝含糖飲料。
結論:
「211」,2份蔬果、1份蛋白質、1份澱粉,1 份相對自己的拳頭量,這樣一個簡單容易實行的健康原則,大家可以試看看。^^如果真的三餐當中有餐間隔比較久,可以準備 200 c.c.左右的全脂牛奶、一顆茶葉蛋、或者半份芭樂。把其他三餐固定量中的一些部分挪在這個「下午茶」。
更多減重相關文章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更多專題
Reference:
- 終生瘦用 211全平衡瘦身法,宋晏仁著。ISBN:9789869451710
- David A. Wiss, Nicole Avena, and Pedro Rada. Sugar Addiction: From Evolution to Revolution. Front Psychiatry(2018) 9: 545.
- Colantuoni C, Schwenker J, McCarthy J, Rada P, Ladenheim B, Cadet JL, et al. . Excessive sugar intake alters binding to dopamine and mu-opioid receptors in the brain. Neuroreport (2001) 12:3549–52
- Colantuoni C, Rada P, McCarthy J, Patten C, Avena NM, Chadeayne A, et al. . Evidence that intermittent, excessive sugar intake causes endogenous opioid dependence. Obes Res. (2002) 10:478–88. 10.1038/oby.2002.66
- Keskitalo K, Tuorila H, Spector TD, Cherkas LF, Knaapila A, Silventoinen K, et al. . Same genetic components underlie different measures of sweet taste preference. Am J Clin Nutr. (2007) 86:166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