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anbo Chen 陳彥伯
閱讀時間: 7-10 分鐘
這篇文章分享「為什麼我選ETF作為我主要的退休金佈置」的思考流程。
下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實作過程跟「ETF怎麼選?」。我不是投資高手,我只是有了一個投資理念、偶然發現巴菲特、綠角等前輩也認同或以相同方式進行的學習者而已。
適合:
- 至少知道ETF這個名詞/ 東西的人。
- 沒有時間看股票,但是也想要找個工具來存退休金的人。
- 認為自己不適合複雜操作股票/短線進出、但希望投資可以走得穩走得長久的人。
- 手邊沒有太多家裡資本,一樣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人,工作象限是E(受僱者)、S(自僱者)。
我的成長過程蠻平凡的,爸媽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公務人員。以前他們接觸的也是工作、存錢、買房、跟會這些方式。上一篇(理財第一階段:cover 生命當中不可承受之重) 提到的保險概念跟股票概念,是我在大學的時候想知道家裡沒有人可以問,就自己去考了張保險證照、也跟這幾年來一路碰到的朋友交換實務上的分享理賠處理經驗得到的。其他投資跟理財觀念也是這樣養成的。
股票在1980之後在全世界開始成為顯學。
台股指數在 2008.10.03 是 5,742點、2021.07.06 是 17,913點。
美國標準普爾指數 2008.10.17 940.55點、2021.07.07 是 4,355.51點。
成長幅度整理在上面的表格。
在全世界低利率的情況下,要靠存款存退休金的時代再現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畢竟商業世界的本質,錢是要流通才會賺錢。對銀行放款機構來說,它們的本質就是靠「借出去的錢」去「帶回更多的錢」,這是它們的商業模式。大量現金在銀行放款機構身上反而是「沒有被有效利用的資本」。在過去銀行資本不高的時候,跟大環境利率高的時候,利息是高的,錢💰放銀行領利息,對存款戶來說是「無風險的收益」。只是在現在普遍低利率的環境下,這樣的「無風險高收益」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們一樣還是需要存錢,只是存錢的對象從「銀行」轉變到其他「金融工具」。所以才有「存股族」、「存房族」等等名詞。而我,選擇股票當中的ETF。
等等,不是講理財第二階段?怎麼直接跳到ETF來了呢?
因為當把理財第一階段的安全網拉足(預防意外的重要保險先有)、緊急預備金( 6個月到12個月的生活支出)備好了,我相信大家工作很重要的一個目的,除了成就感等理念因素,還是需要工作收入來支付目前生活的開銷、累積將來的退休金、跟多少回饋社會。
而第二階段就是我們出社會後終其一生努力的過程。有的人比較早開始、在對的地方努力、一開始的立足點不同,可能選擇工具不同、也可能相同工具但不同時點就產生不同結果。為人所知的「富爸爸跟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曾經把工作分成四個象限:E(employee受雇者)、S(self-employee自僱者)、B(Businessman老闆)、I(Investor投資者),不同工作會形成不同圈層、有各自不同適合的賺錢方式跟速度。
但大體言之,都是用我們所擁有的「資產」、讓「資產」長大、換取我們想要的。
我還是很喜歡清崎的概念,簡單易懂:
「資產」就是把「現金」帶進來口袋的東西。而「負債」就是把「現金」拿出去口袋的東西。
我們所擁有的「時間」、「腦力」、「體力」、「技術」、「專利」、「可以出租的東西」...,可以把「現金」帶進來口袋的,都是「資產」。
理財第二階段:就是個讓「資產」長大的過程。
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用時間腦力體力去養成技術換錢、慢慢有一些資歷、財力了,發明創造東西、用可以出租的東西去換錢。
只是也有一個問題來了,當「資產」帶來「現金」,這些「現金」我們要放到哪裡去呢?
全世界的錢不外乎在「股票」、「債券」、「房地產」、「原物料實體商品」、「現金」(加密貨幣)這幾個項目打轉。很感謝年輕時候讀過巴菲特的書、跟前幾年上過綠角學長的ETF課,現階段,適合我的還是「股票」「債券」型ETF。
因為上面這五個項目當中,只有股票跟債券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可以隨著時間增值、而且增值(利息)是可以再投入的。房地產除非出租跟有一定的資產基礎,對我們現在有薪階級要買第二棟第三棟以上房子出租(而且考量報酬率)跟股票債券比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股票」價值會隨時間增加,是因為越來越進步的技術、會讓穩定開發國家的股票總市值逐年上升。(看看上面一開始的指數)
我一開始也是投資基金、研究財報看股票。直到大四的時候看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他很常在每年股東會議強調的:「如果不是跟他一樣屬於專業投資人,他會建議一般投資人買一個成熟國家股票指數的ETF就好。」(像是 S&P 500 等等)
我本身是醫療專業,但如果問我手術相關問題,我也一定請教手術領域的學長姐學弟妹。我如果要找一個財務顧問,巴菲特從10幾歲進入股票市場分析公司到現在90歲,也是相對我10倍以上的投資經歷了。雖然不敢說巴老完全正確,但在投資領域一定有他累積的智慧。值得咀嚼深思。
我知道短線進出、追求alpha報酬,也是一條賺快速財的方式。但一來他不適合我的工作型態,二來短線進出、區塊進出,總是要落袋為安。那這筆落袋為安的錢,放到哪裡,比較穩定呢?房地產??30年後的房地產,價值會不會減損?(土地或許不會、甚至增值,但房子總是年老會需要重蓋)而30年後成熟國家的股票市值似乎都會有一定的高點。
很喜歡「綠角」資產配置課醍醐灌頂的一句話:「要把投資看成一條隨著時間進行的長河、而不是一個一個區塊。」擇時進出、買低賣高,沒有人可以100%正確。把錢透過合理資產配置、留在市場中去承擔風險,經過時間,合理取回到時候需要的,或許是符合多數人穩健的投資方式。
這跟「致富心態」第15章所說「把市場的波動性視為一筆手續費、而非罰款。」其實異曲同工。不要視波段為罰款而頻繁進出避開市場波動,而是綠角所說:「在波動到來的時候,把錢留在市場去承擔風險(付出手續費)賺取市場報酬。」
這個心法是在 2008, 2020-2021那段時間把資金依然留在市場中的人最能感受到的。
唯一缺點:就是慢了一點。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經問巴佬:「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巴老那時回答:「因為多數人不願意慢慢變有錢。」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有所共鳴的或想要討論的部分,歡迎在下方留言~ ❤
相關閱讀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標明出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也可以臉書搜尋 @Dr.YanboChen
或按粉絲專頁連結追蹤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